海南:生生不息 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5月22日 08:07
央视网 | 2024年05月22日 08:0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胡悦)

近日,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采访活动在海南省海口市启动。央视网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受邀赴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国家热带雨林公园霸王岭、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陵水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三亚市蜈支洲岛珊瑚礁修复、海洋牧场、三亚市崖州湾、五指山市水满乡等地开展系列采访活动。

东寨港红树林:候鸟天堂 白鹭栖息的家园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拥有河流、虾塘、红树林和滩涂等生态资源,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质量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路上。

据介绍,保护区面积3337.6公顷,红树林面积1771.08公顷;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20科36种,占全国的97%,其他动植物种类数量繁多,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

为了更好的保护红树林等动植物资源,自2013年以来,东寨港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整治、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多种方式,累计恢复种植红树林4655亩。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组组长冯尔辉拿出手机,和记者们分享近期在东寨港首次出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他介绍说,东寨港是越冬水鸟钟爱的栖息地,除了彩鹮以外,黑脸琵鹭、勺嘴鹬、黄胸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也是东寨港的“常客”。目前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品种已经有230种。

走在苗圃的木栈道上,冯尔辉指着两侧的红树植物说,近10年来,东寨港在本地树种的基础上,先后引进无瓣海桑、澳洲白骨壤、十雄角果木、红茄、对叶榄李、莲叶桐等10多个红树植物品种并种植成功。

图为红榄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摄影:《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亚京)

“雨林精灵”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霸王岭地跨昌江、白沙和东方三地,国家公园面积达128.5万亩,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称为“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区内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4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其中,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就生活在这里。

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供图

据介绍,为了保护好这些“雨林精灵”,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积近年来结合国家公园建设及林长制工作落实,逐步形成霸王岭分局监管——管护站具体负责——护林员(监测队)责任到山头地块的三级保护管理(监测)机制;野外监测手段从单纯的人工监测逐步过渡到配合现代化技术的监测手段。通过开展科研合作,逐步破解海南长臂猿生态习性、保护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难题。

周照骊介绍海南长臂猿保护情况

(摄影:《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亚京)

海南省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周照骊介绍说,截至2022年,海南长臂猿有六个种群37只,每个种群大约两年产一次幼崽。种群目前增长呈现良好的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从濒危到“回升” 海南坡鹿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西部东方市境内,面积约1310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76年,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是鹿科泽鹿的一个亚种,为海南岛特有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是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物种。

海南坡鹿(摄影:《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亚京)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合升向记者介绍说,大田保护区成立之初,海南坡鹿仅26头,已经到了绝灭的边缘。经过保护,现在海南坡鹿已经近400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保护使得全岛海南坡鹿的数量能够达到3000只,从而脱离濒临灭绝的风险。

王合升表示,大田保护区实施了修建坡鹿保护高围栏、开展海南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驯化、社区共管和社区宣传教育以及加强巡山护鹿、实施迁地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措施,通过保护,使海南坡鹿种群逐步增长。

保护“海底草原” 守护海洋生物栖息地

陵水新村港与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是海南首个海洋特别保护区,是目前海南海草品种最多、分布最广、生长最好的海域,主要生长有圆叶丝粉草、海菖蒲、泰来草、卵叶喜盐草等6种海草,总面积23.20平方千米。据介绍,海草床作为“海底草原”,不仅提供给海洋生物食物和栖息地,还有助于维持水质清澈,防止海岸侵蚀,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屏障,其健康直接关系到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海草特别保护区

(摄影:《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亚京)

陵水黎族自治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室主任王夏颖介绍说,自2007年5月30日新村港和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设立以来,陵水黎族自治县经过持续多年的退塘禁养和生态修复,建立湿地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新模式,初步打造了集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科普宣教与湿地旅游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保护区以来,潟湖海草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缓解和防范措施,以确保海草床的恢复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海底种珊瑚 为海洋生物建个“家”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覆盖面积虽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庇护所。

水下珊瑚礁实时监测画面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三亚市的蜈支洲岛海域生活着超过300种珊瑚礁鱼类,涵盖15目60余科,是我国大陆近海拥有珊瑚礁鱼类物种最多的岛屿之一。

自2016年起,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开始联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生物实验站,精心设计珊瑚温床并通过移植和保育的方法修复珊瑚礁群,在海底“植树造林”。至今,双方已携手在蜈支洲岛海域利用台风后的珊瑚断枝建设了1代苗圃3个,2代苗圃1个,每年可以提供4万多株的珊瑚移植体。 

根据测算,2017年至2020年,蜈支洲岛海域珊瑚礁覆盖率增长了18.0%,其中移植珊瑚贡献的覆盖率增长为14.9%,对珊瑚覆盖率增长的贡献达到了82.9%,移植珊瑚提供的增长率超过了原生珊瑚的近4倍。

目前,蜈支洲岛海域已修复3.5万多株珊瑚,修复面积近5万平米,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生长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

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摄影:《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亚京)

细心呵护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尽显生态之美

当采访团队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大家立刻就被这个色彩斑斓的动植物奇幻王国所深深吸引,惊叹不已。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摄影:胡悦)

这里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海南长臂猿、桫椤等28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钟仕进为大家现场讲解(摄影:胡悦)

在采访过程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局长钟仕进为大家现场开讲“生物课”。他逐一介绍沿途各种珍稀动植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等,他还介绍说,2021年以前,我们这个片区是发现了286 种动物(陆栖脊椎野生动物),那么现在这个数据已经更新到了345 种,这是非常可观的。

国家公园里的动植物(摄影:胡悦)

据了解,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依托扁平化管理机制,将各管理站及护林员形成“一张网”,使网格覆盖雨林每一处角落。此外,雨林中还布设了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等24小时监控设施,五指山分局建立健全涉林线索全程指挥调度机制,相关的信息化数据已与国家公园智慧雨林平台等智能系统实现共享。

未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持续汇集专家智库力量,探索国家公园长效保护机制,破解生物多样性的密码,以科技助力国家公园健康有序发展。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在本次采访中,我们看到了日夜守护东寨港红树林的护林员,看到了长期监测海南长臂猿和坡鹿生活状态管理员,看到了不畏海浪种植海草和修复珊瑚礁的科研人员,看到了靠着自己的脚步丈量五指山热带雨林的护林员,更看到了很多从小就懂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孩子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已深入他们的内心,并转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让我们携起手来,感悟不同物种的生命之美,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编辑:胡悦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更多精彩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海南:生生不息 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